资讯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Industry trends

行业动态

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仿生涂层,大幅提升绿色复合材料性能

发布时间:2025-10-09
发布人:安各洛公司-转载-生辉Synbio


塑料的广泛使用为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由石油衍生的传统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环境负担。开发可再生、可降解的替代材料,因此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替代,必须解决一个关键难题:大多数天然来源的材料在机械性能上远逊于传统塑料,普遍存在脆性大、强度低、耐久性不足等问题。


图片


近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Marcus Foston研究团队发表于Polymer Composites的一篇题为“Tuning Sustainable Nanocomposite Interphase Behavior Through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s”的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仿生策略,灵感来自海洋生物贻贝的附着机制。他们利用多巴胺自聚合反应在纤维素纳米晶表面形成涂层,使其能够与大豆蛋白基体紧密结合,从而显著改善了这种绿色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为进一步为可降解包装和功能性薄膜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大豆蛋白分离物来源于农业副产物,价格低廉,易于获取,能够被制成薄膜或生物塑料。它最大的优势是可再生和可降解,但由于蛋白质分子之间存在强氢键和内部作用力,材料表现得刚硬而脆裂,机械性能难以满足包装和涂层的实际需求。尽管科研人员尝试过添加甘油等增塑剂来改善柔韧性,但这往往以牺牲强度和耐水性为代价,导致材料在潮湿环境中迅速失效。


纤维素纳米晶(CNC )则是另一类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衍生物,来源于地球上最丰富的纤维素。通过酸水解,它们可以被制备成高结晶度、高长径比的纳米晶体,刚度甚至接近钢铁。


在理论上,将其掺入大豆蛋白薄膜中,就像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可以大幅提升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但在实际结果中,纤维素纳米晶表面的羟基基团使其极易团聚,难以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同时与大豆蛋白的界面作用力不足,最终对材料性能的增强效果远不及预期。


不过,华盛顿大学团队从自然界获得了灵感——海洋中的贻贝能够在潮湿的海水中牢牢黏附在岩石上,主要是因为其足丝分泌的蛋白质中含有多巴结构。这类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聚合,形成名为聚多巴胺的涂层,能够通过氢键、π–π堆积及共价键与多种材料表面紧密结合。


图片

|纤维素纳米晶经多巴胺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涂层(PDA-CNC)以及透射电镜结果


基于这一思路,研究团队在碱性条件下让多巴胺发生自聚合反应,并最终在纤维素纳米晶表面形成了均匀的聚多巴胺层。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改性后的纳米晶粒径显著增大,直径从约12纳米增加至近40纳米,表面形成了分布均匀的聚多巴胺颗粒。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面改性不仅未引发严重团聚,反而使纳米晶在水溶液和大豆蛋白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聚多巴胺引入了丰富的酚羟基、胺基和芳香环结构,可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从而在界面处构建更稳固的结合层。


为了验证这种改性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制备了不同配比的复合大豆蛋白薄膜,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图片

|大豆蛋白/纳米晶复合薄膜的应力应变曲线,PDA-CNC复合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未改性CNC


结果显示,单纯加入未改性的纤维素纳米晶(CNC )后,薄膜的强度和刚度确实有所提升;而当使用聚多巴胺修饰的纳米晶时,性能改善更加显著——在最高18%质量分数下,薄膜的抗拉强度提升超过三倍,弹性模量提高了3.3倍以上。虽然整体水平仍低于理论预测的极限,但已经大幅缩小了与传统塑料之间的差距。


进一步的热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纳米晶的加入而升高,表明大豆蛋白链段运动受到限制,界面区域结构更加稳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聚多巴胺修饰的纳米晶对分子链活动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证实其有效增强了填料与基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透射电镜观察也直观显示,改性纳米晶在基体中的分布更为均匀,团聚现象显著减少。


除实验表征外,研究团队还引入微力学建模,从理论层面解析改性机制在不同尺度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若纳米晶能完全均匀分散并与基体形成理想结合,复合材料刚度可接近理论上限。然而实际测试结果更趋近下限,说明团聚和界面弱相互作用仍是性能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将电镜分析获得的团聚参数输入模型,研究人员明确验证了,聚多巴胺涂层正是通过降低团聚程度、增强界面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复合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


总之,这项华盛顿大学团队研究展示了仿生化学在可持续材料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借鉴贻贝的分子策略,科研人员在温和条件下完成了对纳米晶的表面改性。


这一改性不仅显著提升了大豆蛋白–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拓展了其在包装膜、可降解涂层以及功能薄膜等应用中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结合防水、抗紫外或抗菌等功能性设计,它甚至有望在未来真正取代部分石油基塑料。


参考文献:

1.https://source.washu.edu/2025/10/strengthening-soy-for-better-bioplastics/

2.https://doi.org/10.1002/pc.70050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合成生物学最新讯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推荐公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