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B5,又名泛酸,是人体和动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素。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分解供能,到激素、神经递质的合成,都离不开维生素 B5 的参与。日常饮食中,肉类、全谷物、蛋类等食物虽能提供少量维生素 B5,但工业领域对其需求量巨大,仅依靠天然提取远远不够。
长期以来,全球维生素 B5 的工业生产主要依赖化学合成与酶法结合的路线,该方法以石化原料合成的 D-泛醇内酯和 β-丙氨酸为前体。其过程中往往涉及氰化氢等高毒性原料,产物还需通过立体拆分获得具有活性的 D-构型,导致生产工艺复杂、能耗较高,并带来一定的环境负担。
为突破这一生产难题,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柳志强团队发表在 Green Chemistry 上一篇题为“Enhancing vitamin B5 biosynthesis by multimodule optimization and protein engineering”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的代谢工程策略和蛋白质理性设计,成功构建了一株高效合成维生素 B5 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不仅显著提高了产量,还实现了全生物合成路线的构建,摆脱了对化学合成 β-丙氨酸的依赖,为维生素 B5 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中,团队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多模块优化和改造,让代谢流更高效地流向维生素 B5 的合成。在大肠杆菌中,维生素 B5 的合成主要依赖两条平行路径。一条是 R-泛酸途径,与 L-缬氨酸的合成共享初始步骤,关键基因包括 ilvBN、ilvC、ilvD 等;另一条是 β-丙氨酸途径,最终通过 PanC 酶催化的 ATP 依赖反应,与 R-泛酸途径的产物汇合,形成维生素 B5。
图 | 大肠杆菌中维生素 B5 合成的主要代谢通路
研究团队改造第一步是拓宽R-泛酸途径,研究人员利用 CRISPRi 基因干扰技术,对 129 个候选基因进行筛选,最终锁定 11 个对维生素 B5 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基因。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比如增强 ilvD、panB 等基因的活性,同时减弱部分竞争途径基因的表达,成功将碳代谢流更多地引向 R-泛酸合成。对 R-泛解酸模块的基因增强实验证实,该策略有效减少了副产物积累并将产量提升了 84%。
第二步是调控中心代谢以优化前体丙酮酸的分配。丙酮酸是大肠杆菌中心代谢的关键节点,它既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循环)为细胞生长供能,也能作为 R-泛酸途径的核心前体,其分配比例直接影响维生素 B5 的合成效率。
为了让更多丙酮酸流向维生素 B5,研究团队对 TCA 循环的关键酶进行改造:比如将柠檬酸合酶的起始密码子从 ATG 改为 GTG,降低其活性,减少丙酮酸进入 TCA 循环的量;同时改造丙酮酸脱氢酶的 E1 亚基,使其对丙酮酸的亲和力下降,进一步“分流”丙酮酸。通过这些改造,丙酮酸的利用率显著提升,维生素 B5 产量随之增加到 6.30 g/L。
第三步是强化一碳单位的供应。维生素 B5 合成过程中需要一碳单位的参与,而一碳代谢的强弱直接影响甲基供应。研究团队通过增强丝氨酸-甘氨酸代谢模块和叶酸合成途径,引入甘氨酸核糖开关动态调控细胞内甘氨酸水平,成功将产量提升至 7.83 g/L。这一策略不仅提高了一碳单位的利用效率,还避免了甘氨酸积累对合成的抑制。
图 | 通过增强丝氨酸-甘氨酸代谢模块,提高一碳单位供应
此外,研究团队对关键酶 AHAIR(乙酰羟酸异构还原酶)进行了理性设计。该酶在维生素 B5 和支链氨基酸合成中具有底物混杂性,导致碳流向异亮氨酸等副产物分流。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筛选出 A47S 和 V115I 等突变体,显著提高了对 2-乙酰乳酸的特异性,减少了异亮氨酸积累,最终将产量提升至 8.41 g/L。
最终经过多轮优化,工程菌株 DPAC4 在 5 L 生物反应器中展现出良好的生产能力:在添加 β-丙氨酸的情况下,96 小时内维生素 B5 产量达到 148.31 g/L,葡萄糖转化率为 0.43 g/g,生产效率达 1.54 g/(L·h),这是目前全球报道的最高水平。
图 | 构建了一条不依赖外源添加的β-丙氨酸内源合成路径,最终实现了维生素B5的完全生物合成
但 β-丙氨酸作为外源添加物,会增加生产成本。为了实现全生物合成,团队进一步构建 β-丙氨酸合成模块,通过增强天冬氨酸脱羧酶等关键酶的活性,让大肠杆菌能自主合成 β-丙氨酸。最终菌株 DPAS3 在无需外源添加的情况下,60 小时产量达 65.12 g/L,彻底摆脱了对昂贵原料的依赖。
这项研究不仅为维生素 B5 的绿色生产提供了可行方案,更展示了“多模块代谢工程+蛋白质工程”策略的强大潜力。未来,这套技术思路还可应用于其他维生素、氨基酸等化学品的生物制造,为推动生物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https://doi.org/10.1039/D5GC02458G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合成生物学最新讯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安各洛(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