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许多癌症患者在治疗后进入临床缓解期,但研究表明,在他们体内常常残留着一些微量的“休眠癌细胞”(dormant disseminated cancer cells, DCCs),这些休眠的癌细胞分离自原发肿瘤,潜伏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皮肤癌缓解期患者的骨髓等组织中,虽一度处于不分裂状态,却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被触发重新繁殖,导致原发肿瘤再次转移。比如在乳腺癌缓解后约 25% 的幸存者中,都
近年来,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检测方法如离子色谱或原子吸收光谱虽然精确,但需采样、运输和实验室操作,导致过程复杂、成本高且响应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工程微生物将检测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整细胞生物电子传感器”成为研究热点,特别适用于现场实时监测。然而,目前大多数传感器仅能识别单一污染物,限制了实际应用的信息承载能力和多物质检测能力。近日,针对这一局限,莱斯大学 Caroline Ajo-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解决农业、生物技术和人类健康领域的根本性挑战。源自微生物的 CRISPR 基因编辑器种类繁多、功能强大,但在临床应用时,仍存在脱靶效应,并可能引发免疫系统不良反应,限制了其更广泛的治疗应用。2024 年 4 月,总部位于加州伯克利的 AI 蛋白质设计公司 Profluent Bio 发布了首个利用 AI 设计的基因编辑器 OpenCRISPR-1,并成功编辑了人类基因组。
3 个月前,合成生物学上市公司 eXoZymes(纳斯达克股票代码:EXOZ) 宣布成立分拆公司 NCTx,以开发一种化合物——N-反式咖啡酰酪胺 (NCT),因其在健康肝脏脂肪代谢、肠道屏障功能和线粒体活动中的潜在作用而引起研究人员和药物开发人员的极大兴趣。根据公开数据,生物活性成分市场蕴藏着 2160 亿美元的商机,全球复合年增长率为 7.6%。临床前研究表明,NCT 可促进脂肪分解,提高线粒
在与肠道病原体的博弈中,人类正在重新思考“战斗方式”。传统的抗生素策略往往将目标锁定在杀死病菌上,但对于一些病原体而言,这种激烈手段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例如志贺毒素(Shiga toxin),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其致死性高,临床上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严重后果。然而,由于抗生素可诱发细菌 SOS 反应,促使毒素释放加剧,因此往往被禁止使用。眼下,治疗志贺毒素相关
工程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在检测肠道疾病标志物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多种工程菌传感器已在动物模型中成功检测炎症信号、感染等。其中,大肠杆菌 Nissle 1917(EcN)也已被成功改造用于递送多种生物治疗剂,包括抗菌剂、抗炎药、抗癌药物及能调节代谢微环境的酶。微生物群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如何将这些工程化细菌与电子设备结合,以便在临床中实现微生物的读取与控制。近日,天津大学王汉杰、刘夺、
α-法尼烯是一种珍贵的倍半萜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生物燃料和制药领域。然而传统 α-法尼烯的制备主要依赖植物提取和石油化工,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伴随较大碳排放。微生物发酵虽更环保,但常用底物为葡萄糖、蔗糖等粮食资源,成本高昂。面对这一合成难题,近日,江南大学陈修来研究团队在 Systems Microbi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Evoluti
在精准免疫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如何高效、特异性地识别病变细胞,尤其是携带微弱病理信号的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成为制约 T 细胞疗法普及的关键瓶颈。细胞表面的 I 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通过呈递内源性肽段实现免疫监视。当细胞感染病毒或发生癌变时,MHC-I 会展示疾病相关肽段形成 pMHC-I 复合物,成为 T 细胞受体(TCR)识别的靶标。然而,天然 TCR 对特定 pMHC 复
安各洛(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